当前位置:首页 >> 信息公开 >> 工作要闻

光影为笺,爱意传声:一场生日里的无声温暖之约在无锡随着《震耳欲聋》悄然传递

时间:2025-10-09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       来源:       字号:[ ]

   2025年10月5日上午10时,无锡金逸影城方圆荟店IMAX影厅内暖意融融。当银幕亮起的瞬间,现场特殊的观众群体——来自无锡市聋协的130位聋人朋友,正通过眼前的光影,感受着属于他们的文化盛宴。这场由晨曦斑马观影团组织的公益观影活动,恰逢演员檀健次先生生日,用关爱特殊群体的温暖行动,为这个普通的日子赋予了别样的意义。

   活动开场前半小时,影厅外的签到区已格外热闹。无锡市聋协王主席、观影团负责人、影城经理一同站在入口处,见到前来的聋人朋友,王主席便自然地扬起手,用熟练的手语问候“路上顺利吗?”“里面请,座位都安排好了”,指尖的弧度里满是亲切。

   待全员落座,王主席走到影厅前方,通过手语翻译向大家表达期许:“精神文化生活不是‘锦上添花’,而是聋人群体融入社会、感受生活温度的‘必需品’。”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观众,语气诚恳,“以前很多朋友觉得进影院难——没有专属翻译,看不懂剧情;担心沟通不畅,不好意思求助。但今天,晨曦斑马观影团和影城为我们‘量身定制’了这场活动,这不仅是一次观影,更是社会对我们精神需求的重视,是我们平等享受文化权利的证明。”“手”音放下,影厅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,手掌相击的声音虽不似寻常掌声响亮,却格外真挚,在空间里漾起温暖的涟漪。

   随着灯光彻底暗下,本次观影的主角——聋人反诈电影《震耳欲聋》正式登场。国内首部聚焦聋人反诈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,由万力执导、饶晓志监制,檀健次饰演核心人物CODA律师李淇。影片讲述出身聋人家庭的李淇,因通晓手语被卷入聋人反诈案,在利用案件获取名利后,发现诈骗案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真相,最终在欲望与良知的冲突中完成自我救赎。故事部分取材自手语律师张琪的真实经历,通过聋人群体的视角探讨社会正义与人性抉择。

   影片以李淇的成长为主线,刻画了一位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律师如何找回初心。李淇虽出身聋人家庭,却因童年遭受欺凌而急于与底层身份切割,以高价律师费回绝残疾人的求助,甚至利用聋人案件谋取名利。当他接手一起看似简单的聋人伤害案时,逐渐揭露背后涉及聋人群体高额理财骗局的真相,被迫在职业野心与道德良知间作出抉择。影片通过多线叙事展现聋人群体在信息壁垒下的生存困境,以及诈骗分子利用手语信任体系设计的精密骗局。

   檀健次为角色学习手语并深入聋人群体体验生活,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和眼神戏展现角色的内心挣扎。配角阵容包括兰西雅饰演的聋人女孩张小蕊、王砚辉饰演的反派金松峰等,老戏骨与新生代演员的碰撞强化了戏剧张力。影片融合黑色幽默与社会洞察,既有法庭辩论的紧张节奏,也有聋人社区的生活化场景,猫眼评分高达9.6分。

   更令人动容的是,影片对聋人生活细节的还原:主角与家人交流时自然的手语对话、社区聋协活动室内贴满的手语学习海报、反诈宣讲会上专门设置的手语翻译席……这些贴近现实的场景,让在场观众倍感亲切。坐在后排的青年小周,不时用手机备忘录打字给身旁的朋友看:“这和我们社区的聋协活动室好像!”“主角被骗后的心情,我特别能懂,还好他没放弃。”而影片中设计的“无声反诈”桥段更成了全场的“共鸣点”——当骗子通过文字消息诱导转账时,李明突然想起聋协培训时教过的“三问原则”:问聋协、问家人、问民警,立刻用手语联系社区网格员核实,最终避免了更大损失。

   不同于普通影片的热闹,《震耳欲聋》的观影现场格外安静,却能从观众的神情里读懂剧情的力量。当主角成功帮助一位独居聋人奶奶识破骗局时,前排一位戴眼镜的姑娘忍不住用手语比出“太好了”,身旁的同伴也笑着回应;当片尾出现“全国已有200多个社区组建聋人反诈小队”的字幕时,有人轻轻点头,眼神里满是向往。90分钟的影片结束后,银幕亮起,现场的掌声比开场时更热烈,还有几位观众主动走到手语翻译身边,用手语表达感谢:“影片对于聋人群体十分贴切,讲述的就是他们的生活,连主角皱眉的小情绪都传递到了,就像自己跟着走了一遍故事。”

   “精神文化生活的平等享有,是聋人群体融入社会的重要纽带。”王主席在活动开场时通过手语翻译表示,“以往由于沟通障碍,很多聋人朋友很少有机会走进影院享受专属的观影服务,这样的公益活动,不仅填补了文化生活的空白,更让大家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尊重。”身旁的夏主席补充道,聋人群体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从未停止,而这样“量身定制”的活动,正是回应需求的最佳方式。

   观影过程中,明亮的银幕映照出一张张专注的脸庞。当剧情推进到关键处,有人不自觉地握紧双手;当故事迎来温暖结局,不少人露出会心的笑容。尽管现场没有言语交流,却能从大家的神情中读懂光影带来的共鸣与感动。一位年长的聋人朋友通过手语向志愿者感慨:“很久没有这样和大家一起看电影了,看得特别清楚,“听”得很真切,心里很开心。”

   晨曦斑马观影团的组织者介绍,选择在檀健次生日当天开展这场活动,既是以公益致敬偶像传递的正能量,更是希望借助这样的契机,让更多人关注到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。“这次活动得到了檀健次先生后援会的大力支持,我们也为了这次活动提前多日准备,从场地协调到翻译安排,每一步都力求周全,就是想让聋人朋友们真正感受到被重视。”

   活动间隙,影城经理蒋结敏与观影团成员、聋协负责人围坐交流,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特殊群体的观影体验。“从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到专业服务的配套,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做的。”她表示,愿意持续为这类公益活动提供支持,让影城成为传递温暖的窗口。

   我国残疾人总数超8500万,其中聋人群体面临的文化服务缺口尤为明显。由于沟通障碍和服务配套不足,许多聋人朋友往往被挡在常规文化活动之外,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。而这样的公益观影活动,正是打破壁垒的有效尝试。

   “以前觉得看电影是很麻烦的事,现在有了专门的组织,终于能安心享受电影了。”一位年轻的聋人朋友通过手机打字分享感受。现场不少观众纷纷用手语或文字表达着相似的心声,他们的反馈让在场的组织者更加坚定了持续开展公益活动的决心。

   王主席在活动结束时强调:“一场观影活动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快乐,但我们更期待的是形成关注特殊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共识。当影院里的手语翻译成为常态,当更多文化场所向聋人朋友敞开大门,平等才真正落到了实处。”

   上午12时许,观影活动在温馨的氛围中落幕。聋人朋友们有序离场,不少人特意走到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面前,用手语比出“谢谢”的手势。阳光透过影院的玻璃窗洒进来,照亮了他们带着笑意的脸庞,也照亮了公益行动铺就的温暖之路。

   这场生日里的公益之约,不仅为130位聋人朋友带来了难忘的光影体验,更像一粒播撒在人心的种子,传递着关注与尊重的力量。我国残障人士正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,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角。当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加入进来,用专业与温度搭建桥梁,特殊群体的精神世界终将被更多光芒照亮,而这样的公益行动,也必将凝聚成推动社会更加包容和谐的强大力量。

 

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

关闭窗口